新闻详情
中小企业,学学日本经验
“中国的中小企业现在最需要的并不是创造,而是学习。日本在过去30年中积累的东西,现在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,用很简单的方式传授给中国的企业,我们应该去学习。”阿里巴巴副总裁兼日本站首席运营官孙炯对记者说。
孙炯是中日金融市场方面的专家,他于1995年赴日发展,担任过日本公司的总经理,也自己创办过公司,向日本金融市场提供财经资讯以及商务咨询服务。他创办的公司2003年被新华财经有限公司并购,后更名为新华财经(日本)公司,2004年10月在东京上市,孙炯为此出了很多力。
凭在日本13年的经验,孙炯说:“日本这个地方又没有什么能源,又没有很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,它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,肯定有它的原因。”他强烈建议中国的中小企业向日本企业学习,这种学习,“不是光模仿一个形状,而是要模仿里面的精髓,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。”
那么,中小企业可以向日本企业学什么?
1为大企业配套将是中小企业的机会
孙炯说,过去,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粗放型的,大家凭个人的能力,能够抓到一个比较关键的产品,或者有关系,就有机会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。但现在,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了很多限制。接下来中国的中小企业如何寻找到重新发展的机会?
日本的经历,可以成为我们的教科书。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,日本大企业大财团在调整内部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,实行业务外包,给小企业提供了大量商机。
上世纪70年代,日本遭遇第一次日元;褪臀;,当时原料价格上涨,日元汇率上升,出口产品没有价格竞争力,这两个;涫蹈颐窍衷诘某隹谛推笠涤龅降奈侍夥浅O嗨。日本当时怎么在短短十年时间里,从一个高污染、低附加值,劳动密集型、生产型的经济体变成了高科技国家呢?政府拿出预算,先让一些落后企业关停并转,同时通过贷款优惠等政策,配合业务指导,帮助中小企业转型。另一方面政府牵头,大财团大企业吸引当地的中小企业为它做产业配套,像一个团队一样整体发展,由银行提供资金,大企业引领产业方向。
中国的大企业、中企业,也一定会进行更多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,把不必要的领域、不必要的部门外包出去,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。问题是中小企业有没有意愿有没有能力拿到这些业务。很多企业主想的是政府能不能给我资源、给我政策,其实政府能给中小企业最好的政策是税率上的优惠,至于商机,哪里都有,抓商机应该是企业自己考虑的事。中小企业要对自己的事业有很强的热情,如果没有热情的话,再给政策也没有用。
2 不一定要能发明,但一定要钻研
尽管日本并不是发明大国,但日本人真的很会改造。日本人对每一样东西都抱着研究的心态,很认真很好奇地深入钻研,他们的想法,就是这样东西“能不能更好”。
孙炯说,他曾经走访过很多中国的中小企业,发现虽然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但一些老板的意识没有改变。这些小企业主说:孙炯啊,你能不能给我接到50万元—80万元的订单啊,我的利润压到最低了,只求跑量。我说,你为什么不去考虑改变你的产品,重新对你的产品进行研究,增加附加值,把单件产品价格提高?多品种,少数量,灵活对应市场,为什么你做不到呢?他就带我去厂房看员工,说我这些员工怎么可以做出更有附加值的东西呢?我说这是一个积累的问题,你原始积累的时候把盈利的钱用来买房子买车子了,你怎么没有想到用来培训员工,去招聘更有知识更有思路的人才呢?
孙炯举了一个例子,他手里的iphone手机。手机是在中国的工厂生产的,售价约199美元到399美元,它的设计、开发、软件都不在中国,只有硬件加工在中国,富士康每生产一部,大约赚5美元左右毛利。但孙炯手里的这部iphone上,装了一个漂亮的;ね饪,屏幕表面还贴了一张膜,都是日本东丽(toray)公司的,外壳要20美元,两张贴膜又要20美元。iphone的屏幕很大,看起来很方便,但有一个缺点,一打电话,脸上的油都沾到屏幕上了,很难看,贴上了贴膜就不会吸油了。这就是日本强大的材料研发和商品策划、设计能力。这个例子是想说明,中小企业永远有机会,国外市场iphone已经卖出1000万台,配套产品的商机有多大?如果我们的企业能够动脑筋去研发生产这些产品,附加值远比加工iphone要高。
3低效率却能带来高附加值
孙炯发现,很多中国的中小企业不喜欢和日本人做生意,不愿意接日本企业的订单,原因是嫌麻烦。欧美的订单相对简单,来个代理商一谈就是一万个、十万个产品。而日本人对质量要求高,订单的批量却小,很烦,没效率。孙炯说,我们的企业可以通过改进工艺提高质量来增加产品附加值,你要求高那我就卖得贵一点,不要以为只能卖出这么低的价钱,高质量却又小批量的我做不到。“没有这回事,一分价钱一分货。我们应该想办法是卖得更高,而不是卖得便宜。你看很多日本企业都是想办法卖得更高,所以他们把东西做得很精致,这样价格就可以卖得很高。”
日本产品在世界上的地位,也是通过“低效率”得到的高质量奠定的。有一次一家日本企业拿来一个大订单,生产iphone外壳,我们的厂家很高兴,拿起样品看了5分钟,说:行,我们能做,绝对能做,马上能做。孙炯问:你还没有看清楚,也不问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要求,就肯定能做得出来?他说德国人的要求够高吧,欧洲的订单我也接了,所以日本的东西我肯定能做。结果日本企业代表被轻率的态度吓跑了。
孙炯又举了一个例子,太太最近怀孕,让他到日本时采购母婴用品,中国商店里小孩子衣服又便宜又漂亮,但太太指出,这不一样,日本的婴儿服装,所有的缝口、接口,只要与皮肤接触到的部分,都是往外面翻的,接口不会磨到婴儿幼嫩的皮肤。就这么一点点细节的不同,做母亲的宁愿出高价去买。
“中国企业要学习日本,很多东西很好学,你只要拿它的东西仔细看一看。但是很可惜我们的中小企业在初期发展中,对此理解不够。”
孙炯刚到日本的时候,靠打工生存,发现日本企业的效率怎么那么低。他按自己的想法擅自改造流程,提高效率,结果非但没得到老板的赏识,还被骂了一顿。慢慢地他琢磨出来了,这种“低”效率,其实正是高附加值的来源。
比如餐馆里的米饭,一颗一颗米粒分开,“卖相”好又好吃,就是用非效率方式煮出来的。米先要用净化水淘五遍,放进电饭锅里,加多少水是不能变的,然后浸20分钟,长1分钟不行,短1分钟也不行,浸完之后才能摁按钮开始煮,电饭锅煮饭按钮跳起来之后还要让饭胀20分钟,才算完成,哪怕外面饭没了跑堂的在催,厨房里的程序也绝不马虎。这样确实是非效率,但是这碗饭可以卖到15元,而我们普通餐馆里的饭只能卖1元钱。
“这种非效率,都是算钱的,服务是没有定价的”,孙炯说,中国多的是人和时间,把人和时间利用好,就能变成高附加值。企业眼睛不要只盯着接大订单,更重要的是算一算每一单能够给我带来多少利润,要计算怎么去提升自己的利润。
4去日本可以集资更可以学习
孙炯表示,中国的中小企业走出去不能忽略了日本,日本的市场并不大,但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,还能集资。
日本的中小企业共有420万家,占企业总数的99.7%,其中有能力国际化的孙炯认为不会超过5万家。由于人口老龄化,上世纪70年代创业的企业主已经到了六七十岁的年龄,年轻人越来越少,一部分年轻人又好高骛远,不愿意继承小企业。
那么剩下的400多万家企业怎么办,多年来积累的知识产权、专利、管理和服务水平,以及品牌,谁来接班?孙炯认为这对中国企业是很大的机会。
他说,中国中小企业需要走出去,引进来。走出去就是通过各种渠道,多了解国外的企业现状和发展方向。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,加深对自己的了解,找到自己现在需要改进、补充和加强的地方,加强自身的竞争力。请进来,就是用最快的方法,去引进国外的企业所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、管理、服务和品牌。日本大学的基础研究很强,生源却越来越少,孙炯建议中国的学生放下一些偏见,把日本的大学作为考虑留学的方向之一。
另外,日本有钱,但并不是政府有钱,而是个人有钱,日本政府欠了每个国民平均约6万美元。所以,日本市场本身能够给中国的企业去集资。当然,到日本去上市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集资,而是学习。所以,中国企业直接去上市不一定成功,比较好的途径是与日本企业结合,他们有知识产权、有人才、有拳头产品,但是缺市场,我们的企业带着市场去收购,可以有非常好的合作,然后在日本通过上市集资。这样,这家企业今后的成长利润是双方企业以及投资者共同分享的,不易引起反感。这条路应该先由中国的中型企业去做,他们本身要具有良好的口碑和好的商业模式。“如果有这样的企业我们愿意牵线搭桥”,孙炯说。
摘自《解放日报》
下一条新闻: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联合行文给国家商务部
上一条新闻:高分子绝缘材料相关知识